石雕弥勒佛、石雕布袋和尚和石雕布袋罗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?
一说到石雕弥勒佛,相信每个人心中总会浮现出大肚能容,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形象。当我们走进寺庙,遁入佛门风光的时候,常常还会发现在十八尊石雕罗汉之中,也有一尊石雕布袋罗汉。那么石雕布袋和尚、石雕布袋罗汉与石雕弥勒佛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?佛教中的众多神佛菩萨之间,也有着不同的果位和职能;其中佛、菩萨与罗汉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:佛是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的境界,菩萨是自觉、觉他的境界;而罗汉则只有自觉的境界。石雕弥勒佛是属于佛的境界,石雕布袋罗汉则属于罗汉的境界,虽然二者不是同一个人,但确实有着一定的关系。
弥勒出生在古印度;后来皈依佛门, 被释迦牟尼指定为佛的法定接班人, 称为“未来佛”。正宗的石雕弥勒佛造像是印度式的,庄严肃穆,凝神入定, 常见于寺院中的大雄宝殿, 以三世佛的形式出现, 中间为释迦牟尼佛, 左边为燃灯佛, 右边为弥勒佛。弥勒佛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, 在信徒们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, 故各地的石雕弥勒佛都十分高大魁梧。比如:四川凌云的乐山大佛,便是一尊高达71米的弥勒佛石雕像。
随着民间对弥勒佛的信仰逐渐流行以后,人们对石雕弥勒佛形象的改造也在与时俱进中,也让石雕弥勒佛出现了很多化身形象。唐朝之前曾有傅大士、白衣弥勒等形象的出现。五代之后,以游方僧人契此为原型的“石雕大肚弥勒”流行开来,最终塑造出雅俗共赏、喜闻乐见的石雕弥勒佛形象。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印度的弥勒, 在中国的浙江奉化找到了化身, 他就是产生于唐末五代后梁时期的布袋和尚“契此”。此和尚号长汀子,身材矮胖, 肚子特大, 寝卧居住没有固定地方,拿着一根木杖, 四处云游募化, 能预言人间吉凶, 预测天气变化, 平时说话嬉笑怒骂, 却颇有佛理, 举手投足, 皆有寓意。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世经历, 由于他经常背着一个布袋, 故而称他为’ 布袋和尚”。
慢慢地,石雕布袋和尚在历史演变中,已经成为了石雕弥勒佛的化身,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,比天冠弥勒印象更深刻。至于石雕布袋罗汉,在一般人眼中,也容易与布袋和尚混为一谈。石雕布袋和尚是五代时很出名的僧人,相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,他身宽体胖,面容含笑,出语无定,随处寝卧,形如疯瘸;又常以竹杖背一布袋入市,见物就乞,无论给他什么,即装大布袋,永远也装不满;有时茬稠人广众面前,将袋中之物倾倒于地,叫道:看、看、看。随即哈哈一笑,把那些东西又收回袋内。
由此可见,石雕布袋罗汉、石雕布袋和尚和石雕弥勒菩萨这三者,虽然不是同一个人,但确实有一定关系。尤其石雕弥勒佛的形象是人间信仰者形象思维的产物, 正是佛教信徒们对佛像的种种神化,才使弥勒的造像有三十二个相,八十种好。石雕工匠们对喜笑颜开、大肚宽容的弥勒佛形象情有独钟,其造像几乎遍及各类民间艺术, 其中尤以石雕为多, 创制者们既遵照了佛教造像的印相之规, 又以独有的思想感情和灵思, 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, 使作品冲出了宗教艺术的一些程式和戒律, 塑造了人世间有血有肉、神情并茂的富有力度的艺术形象, 使石雕弥勒佛形象变成了一尊手携布袋、坦胸露乳、喜笑颜开、和蔼可亲的大胖和尚。